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怎么看
阴阳本天生一对,在对立中周易,在周易中统一。
阴阳相抱,互克互补,同生交变,轮转不息
乃宇宙大道。阳极而衰,阴渐涨。阴极而返,阳初动。
阴阳谓之两仪,纯阳(太阳)、纯阴(太阴)、阳主附阴(少阳)、阴主附阳(少阴),此乃两仪之四象变化。四象再添阴阳,即为八卦。
阴阳和合,圆融一体;阴阳平衡,恰如其分。
阴阳生万物,育万灵,太极统天地之经义。
太极图抱阳而负阳,为天地之精华,万物之根本。太极则生变,故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各禀阴阳,若论其阴阳变化之规律,其说也繁。
简而说至,无外乎阳滋阴生,阴得阳長,滋得相生,穷极变化,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一为太极,是黄道五行百千万化,二为两仪,一阴一阳,乾天坤地。三为三才,天地人。四为四象东,西,南,北。五为五行,金,木,水,火,土。六为六甲,六十花甲子。六为七政,日,月五星,八为八卦,乾,坤,艮,巽,震,坎,兑离。九为九宫,贪,巨,禄,文,廉,武,破,辅,弼。十为成数,可见《洛书》带九而履一。
太极的化生的这十个概念,契合着我国古代天象学,儒学,道学等多种哲学理论,也是我国哲学核心及诸多文化来源的基础。
按古人的罗经运用,具体洋备,包罗万象,经天纬地,上观天時,下察地利,中定人事,晓天地阴阳变化之道,知节气运行隆替,奥妙异常,详写实难,就此搁住,诚希探讨!
事物都有两面,而且这两面都可以用阴和阳来进行概括和统一,但二者的划分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同时物质又是运动变化的。所以,阴阳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阴阳相互依存,跟我们哲学中学习的一样,就是相斗争而发展,相对立而存在,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从黄帝的话中我们不难明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密切结合是生命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属阴。
阴阳平衡:古代思想家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平衡”,指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做“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孰主孰次就决定了这一事物当时的主要特性。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于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音同育,意:界限)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物极必反”,这里的“极”是指事物发展到了极限、顶点,这个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阴和阳是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就是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而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阴阳双方不断的消长运动中实现的;若各种形式的阴阳消长运动处于一定限度、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之内,表现为动态平衡,整个事物就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就往往陷于异常状态。
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怎么看?
太极拳分阳阳,阴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虚实
太极拳主要分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一手一足的虚实。
太极拳讲究阴阳相济的原则
阴阳相济的原则是一个总则。太极离不开阴阳,具体练习时,上下、里外、大小、虚实、开合、刚柔、快慢等运动,是由人体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辩证地统一结合。因此,太极是一个身体的辩证运动。一方面要阴阳分开,另一方面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但又不能切然分开,到头来又是一个相济、渐变、换化、互补的关系。
比如脚下的虚实,无论进步或退步,都必须做到虚脚渐虚,实脚渐实。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将重心的渐变,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细致、越清楚越好。即是此虚一分,彼实一分,不断有规律地流变,才是分清虚实。而不是一脚虚,一脚实就是分清虚实了。所以要做到恰到好处。
比如练习提手上式时,右脚为虚脚,左脚为实脚,这时身下沉,头上领。练白鹤亮翅时,虽然手上举却身下沉;身下沉却头上领;手上举却肘下垂。
拳论中讲"左重"、"右虚”、"屈伸”、"俯仰”无一不是阳关系。阴阳相济,阴阳分清,阴阳合一,万变不离其阴阳,就是这个道理。
在理解虚实时,拳师要求做到虚脚鸡蛋压不破,蚂蚁踩不死,才符合虚实的要求。
所以,阴阳变化的规律就是左虚右则实;上虚下则实,前虚后则实,这就是虚实分明,阴阳变化的规律。
我是高楼避愁,热爱太极拳运动,有性趣的朋友欢迎一起探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
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是什么?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生阴生阳,两仪立焉!。太极动生两仪,两仪互动生四象,四象轮回生八卦!。
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两方面的,有正面就有反面,有阳就有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物质体系。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极转阴,阴极转阳。这么一个阴阳变化的规律。
先来说说古人对阴阳形成的认知:
万物的初始本源是“混沌”——没有分化、也没有命名的状态,接着“混沌”开始分化了,出现了分界,而这个分界首先就出现了“阴”和“阳”的划分,也可以理解为“天”和“地”的分化,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描述的就是这一过程,这就是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易经概括为“一画开天地,太极生两仪”,派生出来的“天”或者“地”的内部又存在阴阳关系,将局部的阴阳关系再做分解,两仪生四象:老阳、少阳、少阴、老阴。四象内阴阳的再一次的分解,就是“四象生八卦”了。
了解了阴阳的派生关系、两者之间的变化自然也就好理解了:
首先,阴阳关系的形成可以看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正如《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其次,所有的阴阳关系又不可能是纯粹的“阴”或者“阳”,所有事物都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铁汉柔情,野百合也有春天。
第三、阳极必阴,阴极必阳,冬至那天是最寒冷的一天,它却也是一阳复始的时候;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同时也是天气变凉的开始,64卦中的12个消息卦正是阴阳此消彼长的全过程。
第四、所有阴阳关系都不是绝对的,仅仅是某一个格局内的对比关系,阴和阳是相互的,比如:乾卦六爻皆阳,但初九确是“潜龙毋用”,是阴的象。坤卦六爻皆阴,六五确是“黄裳,元吉”,是阳的象。生活中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在公司说一不二的大老板回家却是个“趴耳朵””。
而正是易经中的阴阳变化规律奠定了以“关系”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发展基石。
太极阴阳鱼没有眼睛什么意思
太极阴阳鱼没有眼睛是太极图案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象征着太极哲学中的一些思想。
1. 相互依存关系:太极阴阳鱼没有眼睛,表示阴阳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阴阳两者之间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和平衡的存在。
2. 无限转化:太极阴阳鱼没有眼睛,也象征着万物无常的转化。在太极图案中,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阴阳互相流转,表达了宇宙万物无休止的变化。
3. 虚实无定:太极阴阳鱼没有眼睛,暗示了阴阳的虚实无定。在太极哲学中,阳虚则生阴,阴虚则生阳,阴阳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而是相互转化、无限流动的状态。
总之,太极阴阳鱼没有眼睛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代表着相互依存、无限转化和虚实无定的哲学思想。
中国五千年前的太极阴阳学说和近代的马克思唯物辨证法有联系吗
有联系,中国的易学中的阴阳转化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是哲学低级阶段的科学思想,与唯心主义有本质的不同。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是吸收了德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而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立足于实践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一切以物质为出发点来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吸收了中西方文明中的精粹而发展为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先进的科学体系。
因此中国古老的易学理论更主要的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哲学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们的关系是相行不悖的,而不是相反的!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借鉴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借鉴了中国的易经辩证思维…
世界上的学问,相互都有个借鉴、延展和创新的过程,所以,联系是一定有的…
太极与阴阳矛盾,是巜周易》古经的核心内容。虽然,从经文中找不出这些名词概念。但是,易经的特殊性,就首先在于它不是文字经典,而在于用卦象的形式潜藏着内容在其中的。卦象的背后,是《周易》哲学原理。故而,看不懂卦象,就根夲入不了易经之门。易经的经文,是周文王与周公父子二人写的。经文的词句,表面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百科。但经文词句的背后内容,是显示卦象的。故而,看不透经文词句背后的卦象这个本质内容,就根本未读懂易经。从易经词句背后的卦象中,能夠找出阴阳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且极而转化的运动规律來。从乾坤屯三卦的卦象中,能夠找出太极之两仪及太极的旋涡中心來。(请参看今日头条本人发表的<周易哲学公式>及64卦卦象)
《周易》传到欧洲后,200余年间,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热门读物。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直言不諱地讲,易经是中国人的智慧,他自己受到启发,才写出了关于正反合这个三段论來。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改造成唯物辩证法。三段论就是马克思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辩证规律,在易经的<节卦>中,最为典型和突出,由卦象和经文,表现得淋漓尽致,远远超出了黑格尔写的《逻辑学》一书。
总之,《周易》古经,还有老子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源头,从而,也就是马克思哲学最终的理论源头。今天,本人解读《周易》古经,包含了中国独有的东方哲学原理,就有天地太极起源学说,阴阳矛盾是宇宙普遍演化动力的学说,还有象法认识论等。易经饱藏着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智慧。
两个不同时代的科学知识。有两种解释。都是实践中检验出来的真理。古代的读书人也是从测天象得出的科学知识。经历了几千年写一本书贡献于现代科技人深刻钻研学习。现代的人思维能力强。是古代结合现代科学推向了更进一步。
阴阳黑白本身就是大自然产生的现象,而变化无穷,如果只觉得看到的物体才是唯物,看不见,未知的东西的确存在,用唯物是解决不了的。唯物是看得见,先以了解看到的作为事实。把不知道的去研究,唯物注重表象,太极注重变化。
按照我的思维逻辑步骤方式来说
在阳的层次里有纯阳和非阳组成,既完全正确与不完全正确,这就像是一条白色的鱼长着一双黑色的眼睛
在阴的层次里有纯阴和非阴组成,既完全错误与不完全错误,这就像是一条黑色的鱼长着一双白色的眼睛
阳中要有阴,身体才会赋予健康
阴中要有阳,身体才会赋予病痛
就拿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者举个例子
新冠状病毒传播者有阴性存在即为无症状感染者
新冠状病毒传播者有阳性存在即为有症状感染者
就像是两个同时生活在错误环境里,一个毫无清醒意识认知的人和一个有清醒意识认知的人,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是一样的
也像是两个同时生活在正确环境里,一个毫无清醒意识认知的人和一个有清醒意识认知的人,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是一样的
那么问题来了,无论身处于怎样的对与错的环境里,有清醒意识认知的人是不会滥用唯物辩证法的人,而毫无清醒意识认知的人常常会滥用唯物辩证法来得到一切扭曲客观事实的本质
这样的话,往往会让这些毫无清醒意识认知的人,产生乱造谣的现象效应,因为唯物辩证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以只会错上加错,就像是明知那是伤口,却还要执意在伤口上撒盐,让事情变得更加扑簌迷离
一切事物应该加以将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重新整合重组,用一种通过时间流来达成,用创造力来实施获得更好的新领域,这里指的是无主之地新领域
如果一个人一只停留在他人的巨著里无法自拔,他无法让自己进阶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引领人物,只能成为某一领域的思维固化的专家,他要么成为历史学家,要么成为麻烦制造专家,这就是他封顶的原因,因为他已经不具备探索创造无人领域的能力,这对社会发展进步论发展趋势来说,只是一个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悲剧
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社会出不了?影响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人物,我们只有躺在历史人物的温柔乡里慢慢地死去,却不知道未来社会正需要一大批创造先进领域的人物,专家和小姐的两个词汇为什么变成了现代化的贬义词?因为小姐专指色情商业化的品牌,因为专家专指造谣商业化的品牌,所以小姐和专家代表着现代化社会的愚蠢发展趋势,两种愚蠢地词汇代表着,整个现代化人类社会的倒退与兽性原始化
太极理解为道,两仪理解为阴阳,是这样理解的吗
太极根本,极而生太,太而转极,互依互存,不生不灭,任何一切其实并无两极,是一体,缺一不可,分开而论的话,并没有绝对分界线啊,高矮胖瘦,喜怒哀乐,界限在哪里,都是相对的啊😄,哈哈哈哈哈
谢邀!太极不能理解为道。道是无极,是无象无形、无色无臭、无声无息的混沌状态。道在静极而动时,阴阳即剖,才能称为太极。太极才称两仪。2的0次方是无极(这里的0某种意义上代表静极不动),2的1次方是太极。为什么《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不说太极之谓道,就是为了区别阴阳在动与不动状态下的无极和太极;还有人常说太极本无极,也是区别阴阳的动与不动)呢?因为无极是静极时的混沌状态,并不是没有阴阳的属性,只是在极静的时候,阴阳属性没体现出来;一旦发动,阴阳属性立即表现出来。为什么是2的多少次方呢?2就是阴阳,0和1都不能作为基数。举个简单例子,一块磁铁,你把它融化,就好比混沌状态,它本身包含磁两极的,但外部没有作用力,即静止不动时,它的阴阳属性没有体现出来,一旦有动,它的正负极性立显。用现代哲学来说,为什么对立统一是正确的?那就是,即便你处于混沌状态,并不代表没有了阴阳属性;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一旦有动,就是阴阳即剖,就可生生万物。
世间万物皆是道,这才有了易经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说法。那么,我们所见到的万事万物无不道,我们所无法认识的一切存在也都是道,所以讲太极是道也没有错误。只是它们只是道之所化,而不是道之本体。正如一个水分子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水,写成HzO,而浩瀚大海中的一片滄茫也是水,而且水还可以存在于茫茫宇宙的大千世界之中。这样说仍不确切,因为水也是道的一部分。总之,一切存在皆不是道之本体,而道是一切存在的源頭,是本始。这就是道生一说法的由来,一即所谓无极,由一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运动则如太极阴阳魚的旋转,始生万事万物。
谢邀,两仪是指阴阳,然而太极并非为道。太极是用来描述道的。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类似的问题我在之前太极的真谛是什么的回答当中写了个人自己的理解。这里不打算再重述了。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无极)天地未分之先,无物无象未形之太虚。静极而生(太极)浑然元气一团,(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两仪),两仪一阴一阳也。即有阴阳,互相感召,阳育阴,阴含阳,互相吸摄,于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阴阳二气又生四象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既有四象乃变生八卦。八卦则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无极为万物本始意义上的先天之“道",静极而动化生(太极)浑然元气一团(一),太极(一)内含阴阳,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合而为太极,分而为阴阳(两仪)(二),太极便表现出后天万物普遍存在的一阴一阳之”道"。阴阳相交相荡造化三(天地万物)(四象,八卦)。
无极先天之“道",太极后天之“道",清刘一明的《修真辨难》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就'道`之用言。无形无象,是就‘道'之体言。太极未分之时‘道'包含阴阳,太极既分之后,阴阳生‘道’,'道'者阴阳之根本,阴阳者'道`之发挥。所谓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太极,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道德玄经原旨》说:"道,无极也。易有太极,道生一也。一生二,太极生两仪也。"
什么叫太极,太极是从无极生化聚积成物即是五行形产生万物称太极,万物有象有形有运,以太极上阳下阴.左阳右阴交媾而生育,阳气上升得气轻清,浮行于上而称为天。以太极阴气而下降得气重浊凝积于下称为地。天地就是太极。太极生两仪天为阳仪,地为阴仪。
错,道为太极之源,名曰无极,无极生太极,说的便是,故曰:太极非为道也!两仪辨阴阳,两仪者,阴阳也,初时,仅指白天与黑夜,后衍生为哲学概念:万事万物之矛盾和对立!也就是说,太极+两仪=道。
太极应该理解为无限循环,两仪理解为阴阳是对的,但同时应该理解为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即相对静止的状态与显著变动的状态,也就是在现代哲学中事物矛盾相对应的两个方面。道应该理解为规律,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规律,这是道的意义的内涵。有关内容的详细论述可以看今日头条的《易经新论》连载。
太极是道(本体)的异动状态。两仪是太极异动最先形成的一维空间状态,表达的并不是一根数轴,而是本来处于靜态的三维法性空间内八个卦限均为坤卦的状态由于竖轴的上半部份(Ⅹ轴正半节)产生振动,导致三维法性空间内上半部四个卦限均为震卦,下半部均为坤卦。构成上震阳动,下坤阴静的两仪空间。
这一问题是《易经》最基本的原理。《易经》有“三易”即简易、变易、不易。本人现在就以最简易的方法回答上述问题。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赵迎的《易经序曲》
然后再看几幅图就完全明白!
图中从下往上看:
而八卦又分先天卦和后天卦。
后天卦:
谁是最早研究出阴阳鱼的人
“阴阳鱼”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 的阴阳观念,但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阴阳鱼”太极鱼出自南宋四川人张行成的《翼玄》。
八卦在伏羲时就出现了,但是阴阳鱼在宋代才出现。是宋代一些大易学家发明的。